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进一步构筑粮食安全网

来源:开云全站app    发布时间:2023-12-25 01:04:36

产品介绍

      作者:孔祥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二级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院长)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粮食安全问题格外的重视,强调指出要“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并首次提出“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引发广泛关注。按照习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完善灌溉设施,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为什么国家在连续多年粮食丰收的情况下还如此强调粮食安全?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丝毫不能放松。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多个国家宣布禁止粮食出口,一度引起我国国内部分消费者的波动。不过随后,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就及时公开宣布,国内粮食储备足够一年食用。但也能从这个事件中看出粮食的重要性。

      第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的建议》认为,我们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适应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规模小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农户2.3亿户,耕地面积134921千公顷。但粮食作物的收益较低,因此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证粮农收益不低于种植其他作物的农户,需要在补贴、保险、规模经营等政策上予以倾斜,而且要不断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

      第三,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量仍然在上升空间内。2017年,全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29.3%,首次下降到30%以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2%,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有所上升。但总体上,在全国居民收入中,只有30%左右用于食物消费,这就决定了人类对于食物的要求慢慢的升高。从统计数据看,2013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148.7公斤粮食(原粮),2019年降到130.1公斤,但人均蔬菜及食用菌、肉类、禽类、水产品、蛋类、奶类及干鲜瓜果类消费都有所上升。其中,肉蛋奶和水产品都是从粮食转化而来,别的产品都需要占用耕地。因此,我国居民对粮食的消费仍呈刚性增长趋势。2020-2035年,我国人均粮食需求量大致保持在535公斤的水平上,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粮食问题仍然是重中之重。

      第四,自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以来,贸易逆差一直呈现扩大趋势,进口粮食总量持续不断的增加。2004年,我国净进口粮食2412万吨,净进口粮食约占年度粮食消费量的4.9%,净进口植物油669.8万吨;2020年,粮食进口量为14262万吨,同比增长28.0%。2020年我国植物油净进口量1273.2万吨,其中小麦、玉米、大米、高粱都是净进口。这就使得国际市场上粮食供求状况会对我国国内粮食需求甚至粮食政策产生传导性影响。

      如何进一步构筑粮食安全网?根据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指示,要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强化粮食省长负责制。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棉、油、糖、肉等供给安全。这就把粮食安全上升到政治责任高度,要求各地区必须要格外的重视粮食生产,切实把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强化了地方政府落实粮食安全指标的力度。

      不断提高中国种业竞争力。政府工作报告精确指出,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关键。总体上看,我国主要农作物和畜禽品种具备核心竞争力且种源可控,假如慢慢的出现极端断供情况,总体上也不可能会出现“卡脖子”现象。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一部分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品种依赖国外,一些本土品种急需“抢救性”保护;一些育种体制机制存在问题,科研机构和育种企业衔接不够。因此,要加快种业科研体制和投入机制改革,加强国家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加快本土种子企业的发展,逐步的提升中国种业的竞争力,提升中国种业在世界种业的话语权,同时打牢种业发展基础。在耕地问题上要按照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的要求,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同时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十四五”时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稳定种粮农民补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稳定种粮农民补贴,让种粮有合理收益。未来仍要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提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所有的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稳步的增长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